宋子说,人群分居各地,物品产于八方,通过相互来往和贸易,构成了社会整体。如果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往来,还凭什么来构成人类社会呢?有地位的人总要外出,但怕到处步行,有些物品虽然便宜,却是生活的必需品,由于缺乏而有赖贩运。所有这一切,都得借助于车船等交通工具。在国内,南方要依靠船,北方要依靠车。人们通过车船,翻山越海、贸易各地...
船的名称,古今都有成百上千种。或者按形状命名例如海鳅船、江鳊船、山棱船之类,或以载重量名之载物的数量,或以造船材料命名各种木料,总之不胜枚举。去过沿海地区的人可以看到远洋船,住在江河边的人可以看到漕船。如果局限于山区之中,老死于平原之地,则所见者不过一叶扁舟、渡河筏子而已。下面略载几种船的形式,其余可以类推。
京都是军民聚集之地,通过河道将各地物资运来供应首都需要,这就是漕船兴起的原因。元朝统一全国后,以北京为大都,从南方向北的航道,是从苏州刘家港、海门的黄连沙出发,沿海路直达天津,使用的是遮洋船。永乐年间(14031424)也是这样,后因海上风涛多险,而改为漕运。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,这就是现在粮船的形式。
元朝及本朝(明朝)初用的运粮海船,叫遮洋浅船,小些的叫钻风船即海鳅船。所经过的航道止限于万里长滩、黑水洋及沙门岛等处,似乎没有大的风险。制造这类船与出使琉球、日本及去爪哇、笃泥等经商所用的船相比,所需人工及成本还不到十分之一。运粮的遮洋船形状比漕船长出一丈六尺、宽出二尺五寸,船上的器具都相同,只是舵杆必须用铁力木,填充船...
长江、汉水上的课船:船身狭小而修长,船上有十多个舱,每舱内只容一人卧息。船首及尾部共有六个船桨,另有小桅帆一座。船在风浪中靠这许多桨推动划行。如果不遇逆风,一昼夜可顺水行四百余里,逆水也能行一百多里。本朝(明朝)盐税以淮安、扬州收缴的数额颇多,故设此船运送税银,名曰课船。旅客要想抢时间办事,也租用此船。其船行路线南自江西...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