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 附:铁钱

【原文】

9–6–1 凡铸铜为钱以利民用。一面刊国号通宝四字,工部分司主之。凡钱通利者,以十文抵银一分值。其大钱当五、当十,其弊便于私铸,反以害民,故中外行而辄不行也。凡铸钱每十斤,红铜居六、七,倭铅京中名水锡居四、三,此等分大略①。倭铅每见烈火必耗四分之一。我朝行用钱高色者,唯北京宝源局黄钱与广东高州炉青钱 ②高州钱行盛漳、泉路,其价一文敌南直、江浙等二文。黄钱又分二等,四火铜所铸曰金背钱,二火铜所铸曰火漆钱③。

【注释】

①薮本注云,中国自来铜钱原料,是铜中加铅、锡,成青铜钱。明嘉靖(1522—1566)以降则在铜中加锌,变为真鍮钱。

②工部所属铸币厂北京宝源局铸的黄钱,含六成铜、四成锌。广东高州府宝泉局铸的青钱用50%铜、41.5%锌、6.5%铅及2%锡配合铸成。见钟本注。

③《明史·食货志》载万历年(1573—1619)“用四火黄铜铸金背钱,二火黄铜铸火漆钱”。四火、二火指对铜熔炼净化的次数。为防私铸、伪造,金背钱在钱背涂金,火漆钱在火上熏成黑边。

【翻译】

将铜铸成钱,是为便于民用。钱的一面铸有年号“某某通宝”四字,工部有专门机构掌管此事。通行的铜钱十文等于一分银的价值。相当五分、十分银的大钱,缺点是便于伪铸,反而害民,故中央和地方发行后又不通行了。每铸十斤铜钱,用红铜六或七斤,锌京中叫水锡四或三斤,这是大致的比例。锌每遇高温,必损耗四分之一。本朝(明朝)通用钱成色高的,只有北京宝源局的黄钱和广东高州府(今茂名)的青钱高州钱通行于福建漳州、泉州地区,其面值一文等于南直隶(今江苏、安徽)、浙江的二文。黄钱又分二等,用四火铜所铸的叫金背钱,二火铜所铸的叫火漆钱。


【原文】

9–6–2 凡铸钱熔铜之罐,以绝细土末打碎干土砖妙和炭末为之。京炉用牛蹄甲,未详何作用。罐料十两,土居七而炭居三,以炭灰性暖,佐土易化物也。罐长八寸,口径二寸五分。一罐约载铜、铅十斤,铜先入化,然后投[倭]铅,洪炉扇合,倾入模内。

【翻译】

铸钱熔铜的坩埚,是用绝细土面打碎的干土砖最好和木炭粉做成的。北京炉用牛蹄甲,不知道有何作用。每十两坩埚原材料中,土面占七两,木炭粉占三两,因为炭粉能保温,与土面配合使铜易于熔化。坩埚长八寸,口径二寸五分。一埚约装铜、锌十斤。先将铜装入熔化,然后投入锌。熔炉鼓风,倾注熔液于铸钱模内。


【原文】

9–6–3 凡铸钱模①以木四条为空框(图9–5)木长一尺二寸,阔一寸二分。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框中。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,或熏模②则用松香与清油。然后以母钱百文,用锡雕成,或字或背布置其上。又用一框如前法填实合盖之。既合之后,已成面、背两框,随手覆转,则母钱尽落后框之上。又用一框填实,合上后框,如是转覆,只合十余框,然后以绳捆定。其木框上弦原留入铜眼孔,铸工用鹰嘴钳,洪炉提出熔罐。一人以别钳扶抬罐底相助,逐一倾入孔中。冷定解绳开框,则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。模中原印空梗,走铜如树枝样,夹出逐一摘断,以待磨锉成钱。凡钱先锉边沿,以竹木条直贯数百文受锉,后锉平面则逐一为之(图9–6)。

图9-5 铸钱

图9-6 锉钱

【注释】

①铸钱模:此处叙述实体模型铸造技术。实体模型为锡质钱模(或叫母钱)。

②在模型腔表面撒一层木炭末,或燃烧松香、清油(菜子油)使烟熏模,目的是当液态金属流经这些材料时,炭末燃烧,使铸件与铸模分离。

【翻译】

铸钱的模,用四根木条做成空框木条长一尺二寸,宽一寸二分。用筛选极细的土面、木炭粉填实于框中,上面微撒些杉木炭粉或柳木炭粉,或用松香与菜子油的烟熏模。然后把一百个母钱(钱模)用锡刻成,按有字的正面或无字的背面铺排在框面上。再用一个木框按前法填实土面、炭粉,对准盖在此木框之上。盖合之后,便构成钱的面、背两个框模,随手翻转过去,则钱模尽落于后框之上。再用另一木框填实,合盖在后框上,照样翻转。这样反复作成十多个框模,然后将其以绳捆定。木框上边原留有注入铜的眼孔,铸工用鹰嘴钳把熔铜坩埚从炉中取出,一人用另一铁钳扶托坩埚底,逐一将熔液注入模的孔中。冷却后解绳打开框,则一百个铜钱像树枝上的花果一样呈现出来。模中原刻出流铜液的空沟,铜流动冷却后成树枝形状,夹出逐一摘断,以待磨锉成钱。钱要先锉边沿,方法是用竹、木条将数百个铜钱直串起来一起磨锉。接下逐个锉平钱表面不规则的地方。


【原文】

9–6–4 凡钱高低以[倭]铅多寡分,其厚重与薄削则昭然易见。[倭]铅贱铜贵,私铸者至对半为之。以之掷阶石上,声如木石者,此低钱也。若高钱铜九铅一,则掷地作金声矣。凡将成器废铜铸钱者,每火十耗其一。盖铅质先走,其铜色渐高,胜于新铜初化者。若琉球诸国银钱,其模即凿锲铁钳头上。银化之时入锅夹取,淬于冷水之中,即落一钱其内,图并具右(图9–7)。

图9-7 日本国造银钱

【翻译】

钱的成色高低,以含锌多少来区分。其厚重与轻薄,是显而易见的。由于锌贱而铜贵,私铸者甚至将二者对半配合铸钱,将钱扔到石阶上,声音像木石的是成色低的钱。如含铜十分之九、含锌十分之一的成色高的钱,则掷落在地上有金属声。用废铜器铸钱,每熔化一次要损耗其十分之一。因锌先行跑掉,剩下的铜成色逐渐提高,胜于用新铜初次熔化的钱。至于琉球诸国铸的银币,其钱模就刻在铁钳头上。银熔化时,用钳头从坩埚里夹取银液,在冷水中淬火,则一块银币便落水中,见插图。


【原文】

9–6–5铁钱:铁质贱甚,从古无铸钱。起于唐藩镇魏博诸地①。铜货不通,始冶为之,盖斯须之计也。皇家盛时,则冶银为豆②,杂伯衰时,则铸铁为钱。并志博物者感慨。

【注释】

①铁钱铸造起于汉代的公孙述(?—36),梁武帝普通四年(523)亦铸铁钱,使物价飞涨。因铁值小,铸铁钱意味着货币贬值。魏博:唐代藩镇名。辖境地跨今山东、河北、河南三省的一部分。

②冶银为豆:宫内将豆粒大的银豆撒在地上,让宫女、宦官去抢,借以取乐。

【翻译】

铁钱:铁这种原料很贱,自古以来不用以铸钱。铁钱起于唐代藩镇的魏博等地,因买不到铜,遂开始冶铁铸钱,这不过是权宜之计。王朝盛时则冶银为银豆作娱乐,藩镇各霸衰落时,则铸铁为钱,就记此以表博物者之感慨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