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16–2–1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,东北夷无竹,以柔木为之,桑枝木为两梢①。弛则竹为内体,角护其外。张则角向内,而竹居外。竹一条而角两接,桑弰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彄。其本则贯插接笋于竹丫,而光削一面以贴角。
【注释】
①涂本误作“稍”,今改为梢。
【翻译】
造弓以竹及牛角为弓背中部的主干材料东北地区无竹,就用柔韧的木料,以桑木作弓背两端的弰。弓在松弛时,竹向内侧,而角在外侧起保护作用。张弓时角向内而竹居外。弓背用一整条竹,而角由两截组成。桑木弰则在其末端刻出缺口,以便套上弓弦的圈套。桑木用榫与竹片穿插相连接,弓的一面削光滑并贴上牛角。
【原文】
16–2–2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,竹宜秋天伐,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,两头差大,约长二尺许。一面粘胶靠角,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。牛角当中牙接,固以胶筋。北虏无修长牛角,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。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,不独水牛也。胶外固以桦①皮,名曰暖靶。凡桦木关外产辽阳,北土繁生遵化,西陲繁生临洮郡,闽、广、浙亦皆有之。其皮护物,手握如软绵,故弓靶②所必用。即刀柄与枪干,亦需用之。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。
【注释】
①桦:桦木科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,落叶乔木,产于东北、华北等地。
②弓靶:弓把,弓身正中手握部分。
【翻译】
造弓时先削一片竹竹宜于秋天砍伐,春、夏砍下的竹易于朽蛀,竹片中间稍窄,两头稍宽,约长二尺。一面用胶将牛角粘上,另一面用胶粘上牛筋以加固。两段牛角之间相互咬合,用胶与牛筋固定东北没有长的牛角,则以四段羊角接扎。广东不只用水牛角,也用透明的黄牛角。最外面再用胶粘上桦树皮,名曰暖靶。桦树在关外产于辽阳,华北繁生于河北遵化,西北广产于甘肃临洮,而福建、广东、浙江也都有出产。用桦皮护物,手握如软绵,所以为弓靶所必用。就是刀把与枪杆,也需要用桦皮。最薄的就用来做刀、剑的套子。
【原文】
16–2–3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,约重三十两。杀取晒干,复浸水中,析破如苎麻丝。胡虏无蚕丝,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。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,与为棉花弹弓弦也。凡胶乃鱼脬①、杂肠所为,煎治多属宁国郡,其东海石首鱼②,浙中以造白鲞者,取其脬为胶,坚固过于金铁。北虏取海鱼脬煎成,坚固与中华无异,种性则别也。天生数物,缺一良弓不成,非偶然也。
【注释】
①鱼脬:即鱼膘,鱼体内的气囊,与鱼肠可熬成粘性极强的胶。
②石首鱼:鱼纲石首鱼科,膘可制胶,中国重要种类有大黄鱼 Pseudosciaema crocea 、小黄鱼 Pseudosciaema polyactis 等。
【翻译】
每头牛的脊梁上只生一根细长的筋,约重三十两。杀牛取出筋晒干,再浸在水中,然后析破成苧麻丝那样的纤维。东北女真族地区没有蚕丝,弓弦都是纠合牛筋作的。中原地区则用以保护弓干和作弹棉花的弓弦。胶是由鱼膘、杂肠所作的,多在宁国县熬制。东海的石首鱼在浙江用以晒鱼干,取其膘作成胶,其坚固程度胜于铜铁。东北取海鱼膘熬成的胶,与中原的胶一样坚固,只是种类不同。这些天然产物,缺少一样都作不成良弓,看来并非偶然。
【原文】
16–2–4 凡造弓初成坯后,安置室中梁阁上,地面勿离火意。促者旬日,多者两月,透干其津液,然后取下磨光。重加筋、胶与漆,则其弓良甚。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,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。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,其丝更坚韧。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,然后用线横缠紧约。缠丝分三停,隔七寸许则空一、二分不缠。故弦不张弓时,可折叠三曲而收之。往者北虏弓弦尽以牛筋为质,故夏月雨雾防其解脱,不相侵犯。今则丝弦亦广有之。涂弦或用黄蜡,或不用亦无害也。凡弓两弰系彄处,或切最厚牛皮,或削柔木为小棋子,钉粘角端,名曰垫弦,义同琴轸①。放弦归返时,雄力向内,得此而抗止,不然则受损也。
【注释】
①琴轸:琴上转动弦线的轴垫。
【翻译】
弓坯初造成后,要放在室内梁阁高处,地面上不断用火烘烤。短则十天,多则两个月,待其中水分干透后取下磨光,重新加上牛筋、胶和漆,这样造出的弓,质量就很好了。卖弓的人家不等烘干时期足时便卖,则必种下日后松解的病因。弓弦用吃柘叶的蚕茧丝作成,这种丝很坚韧。每条弦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,然后用线横向绑紧。缠丝时分为三段,每隔七寸空出一、二分不缠,因此当弓不张弦时,可将弦折成三截收藏起来。以往东北女真族(满族)地区弓弦都以牛筋为原料,所以夏季雨雾天,因为这种弓弦吸潮松脱,都不出兵侵犯。现在丝弦也到处有了。用黄蜡涂弦防潮,不用也不要紧。弓两弰系弦的部位,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作成小棋子形状的垫子,用胶紧粘在牛角末端,名曰垫弦。其作用如琴轸。放箭后,弓弦向内的反弹力很大,有了垫弦便可抵抗这种力量,否则会使弓身受到损伤。
【原文】
16–2–5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。上力挽一百二十斤,过此则为虎力,亦不数出。中力减十之二、三,下力及其半。彀满之时,皆能中的。但战阵之上,洞胸彻札,功必归于挽强者。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①,则以巧胜也。凡试弓力,以足踏弦就地,称钩搭挂弓腰,弦满之时,推移枰锤所压,则知多少(图16–1)。其初造料分两,则上力挽强者,角与竹片削就时,约重七两。筋与胶、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,此其大略。中力减十分之一、二,下力减十分之二、三也。
图16-1 端箭、试弓定力
【注释】
①穿杨贯虱:百步外射穿杨树叶子,即百步穿杨,典出《北史·隐逸传》。射中虱子,典出《列子·汤问》篇。穿杨贯虱是形容射箭的准确。
【翻译】
造弓时要根据人力强弱来定轻重。最有力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,超过这个限度的叫虎力,但这种人不多。中等力量的人能挽八、九十斤,力弱的只能挽六十斤左右。弓拉满弦时,都能射中目标。但战场上能穿胸透铠甲的,都要靠挽力强的射手。而力弱的如果有“穿杨贯虱”的本事,也可以巧取胜。试弓力时,用脚将弦踏在地上,再将秤钩挂在弓腰,弦满之时移动枰锤称平,便知弓力大小。造弓材料的重量,挽力强的上等弓所用牛角及削好的竹片约重七两,牛筋、胶、漆与缠丝约重八钱,这是大致情况。中等力量的弓减轻十分之一、二,下力的弓减轻十分之二、三。
【原文】
16–2–6 凡成弓,藏时最嫌霉湿,霉气先南后北,岭南谷雨时,江南小满,江北六月,燕、齐七月。然淮、扬霉气独盛。将士家或置烘厨、烘箱,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,不但霉气。小卒无烘厨,则安顿灶突之上。稍怠不勤,立受朽解之患也。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,纷纷驳回,不知离火即坏之故,亦无人陈说本章者。
【翻译】
造好的弓在收藏时最忌霉湿。梅雨天气的到来是先南后北。开始的时间为:岭南是谷雨,江南是小满,江北是六月,河北、山东在七月,而以淮河、扬州地区梅雨天气最多。有的将士之家置烘厨、烘箱,每天以炭火在下面烘热。春天、秋天下雾、下雨时也要这样做,不只是在梅雨季节。小卒们没有烘厨,则将弓安顿在灶头烟突上。稍微一疏忽,弓就会有朽解之患。近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运到北方,被纷纷退回,就是因为不懂得弓一旦离开温暖的环境就坏的道理,也没有人上奏陈述事情的原因。
【原文】
16–2–7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,北方萑柳①质,北虏桦质,随方不一。杆长二尺,镞长一寸,其大端也。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,以胶黏合,过刀光削而圆成之。漆、丝缠约两头,名曰“三不齐”箭杆②。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③不破合者。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,微费刮削而成也。凡竹箭其体自直,不用矫揉。木杆则燥时必曲,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,名曰“箭端”。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,其身乃直(图16–1)。即首尾轻重,亦由过端而均停也。
【注释】
①萑(huán)柳:杨柳科水曲柳 Salix gracilistyla 。
②《明会典》卷一九二,明兵仗局造“黑雕翎竹竿三不齐铁箭”。
③箭竹:禾本科箭竹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。
【翻译】
箭杆在中国南方以竹为原料,北方用萑柳,东北用桦木,各地取材都不一样。箭杆长二尺,箭镞长一寸,这是大致情况。造竹箭杆是削竹三、四条,以胶黏合,再用刀削光成圆形,用漆和丝线缠紧两头,名曰“三不齐”箭杆。浙江、广东有天然生长的箭竹,不需要破开、黏合即成箭杆。柳杆和桦杆则选择其圆直的枝条作成,稍微削、刮即成。竹箭杆本身就是直的,无须矫正。木箭杆在干燥时一定会变弯,矫正的办法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,上面刻一条槽,名曰“箭端”。将木箭杆逐寸地沿着槽拉过,杆身就会变直。即使木杆原来头尾轻重不匀,通过这样处理也可均平。
【原文】
16–2–8 凡箭,其本刻衔口以驾弦,其未受镞。凡镞冶铁为之《禹贡》砮石①乃方物,不适用,北虏制如桃叶枪尖,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,中国则三棱锥象也。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,矢过招风而飞鸣,即《庄子》所谓“嚆矢”②也。凡箭行端斜与疾慢,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。箭本近衔处,剪翎直贴三条,其长三寸,鼎足安顿,粘以胶,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,故将卒勤者,箭亦时以火烘。
【注释】
①《尚书·禹贡》载荆州所贡作箭头的砮石,为地方特产。作者认为这种箭头杀伤力小,故不适用。
②嚆(hāo)矢:响箭,典出《庄子·外篇·在宥》:“焉知曾、史之不为桀、盗跖嚆矢也。”唐人成玄英疏:“嚆,箭镞有吼猛声也。”
【翻译】
箭杆末端要刻出凹口,以便扣在弦上,另一端安上箭头。箭头用铁作成。《禹贡》所载砮石箭镞是进贡的方物,并不适用。东北地区作的箭头像桃叶枪尖,广东黎族人的箭头像平面铁铲,中原地区的箭头则像三棱锥。响箭是以一寸长小木中间凿有圆孔,加在箭上,箭射出后迎风而飞鸣,就是《庄子》中所谓的“嚆矢”。箭射出后,飞行的快慢和轨道的正偏,诀窍在于箭杆末端的箭羽。箭杆尾部靠近衔口处用胶粘上三条羽翎,各长三寸,鼎足直放,名曰箭羽。此处的胶也怕霉湿,故勤劳的将士,也经常用火烘箭。
【原文】
16–2–9 羽以雕①膀为上雕似鹰而大,尾长翅短,角鹰次之,鸱鹞②又次之。南方造箭者,雕无望焉,即鹰、鹞亦难得之货,急用塞数,即以雁翎,甚至鹅翎亦为之矣。凡雕翎箭行疾过鹰、鹞翎[箭],十余步而端正,能抗风吹。北虏羽箭多出此料。鹰、鹞羽作法精工,亦恍惚焉。若鹅、雁之质,则释放之时,手不应心,而遇风斜窜者多矣。南箭不及北[箭],由此分也。
【注释】
①雕:鸟纲鹰科雕属 Aquila 各种的通称,繁产于中国东北等地的大型猛禽。
②鸱鹞(chí yào):鸟纲鹰科鹞属 Circus 各种的通称,俗称雀鹰。中国常见种为白尾鹞 Circus cyancus cyaneus ,遍布东北、西北,迁南方越冬。角鹰或即秃鹰。
【翻译】
箭羽以雕的翅毛为最好雕像鹰,但比鹰大,尾长翅短。其次是角鹰,鸱鹞又次之。南方造箭,得不到雕羽,连鹰和鹞的羽毛也很难得到,急用时就以雁翎充数,甚至也有用鹅翎的。雕翎箭飞起来比鹰翎、鹞翎箭快,飞出十余步箭身便端正,能抗风吹。东北地区的箭羽多用雕翎。鹰羽、鹞羽如制作精细,效果也能与雕羽差不多。但鹅翎、雁翎箭在射出时手不应心,遇风便有很多斜飞的。南方的箭不及北方,原因便在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