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工开物

《天工开物》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,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。

【原文】

18–2–1 凡珍珠必产蚌腹,映月成胎,经年最久乃为至宝①。其云蛇腹、龙颔、鲛皮有珠者②,妄也。凡中国珠必产雷、廉二池。三代以前,淮、扬③亦南国地,得珠稍近《禹贡》“淮夷[虫宾]珠”④,或后互市之便,非必责其土产也。金采蒲西路⑤,元采杨村直沽口⑥,皆传记相承妄,何尝得珠?至云忽吕古江出珠⑦,则夷地,非中国也。

【注释】

①珍珠:生活在浅海底的瓣鳃纲珍珠贝科珠母贝 Pteria margaritifera ,受侵入壳体内的外界物刺激而分泌成的圆球状光亮固体颗粒,呈半透明银白色、黄白、粉红或淡蓝色,质硬而滑,含碳酸钙(90%以上)及少量有机物,古代供装饰或入药。

②宋人陆佃《埤雅》(1096)云:“龙珠在颔,蛇珠在口,鱼珠在眼,鲛珠在皮。”此说欠妥。

③涂本作“杨”,今改扬。

④指《尚书·禹贡》载“淮夷 [虫宾] 珠”。按中国除南海珠母贝产珠外,内陆江河淡水中珠蚌科的珠蚌 Unio margaritifera 也产珠。

⑤涂本及诸本均作“蒲里路”,查《金史·地理志》作蒲西路(今黑龙江省境内),从《金史》校改。蒲西路:今黑龙江克东乌裕河南岸,金代采珠区。

⑥杨村直沽口:今天津市大沽口,元代采珠区。

⑦《元史》卷九十四《食货志》载至元十一年(1274)于宋阿江、阿爷苦江、忽吕古江(今东北境内)采珠。

【翻译】

珍珠必定产于蚌腹之中,感受月光成胎,经历多年才成宝物。所谓蛇腹、龙颔(下巴)、鲛皮(鲨鱼皮)含有珠,那是妄说。中国珍珠必定产于雷州(今广东海康)、廉州(今广西合浦)两处的珠池。夏、商、周三代以前的淮安、扬州地区(今苏北),对中原而言也算是南方地区,所得到的珠较接近于《禹贡》所载的“淮水地区产的蚌珠”,也可能是互市交换而得,不一定是当地土产。金代(1115—1226)珍珠采于蒲西路、元代(1280—1368)采自杨村直沽口,都是沿袭了错误记载,这些地方何尝得珠?至于说忽吕古江出珠,那是东北少数民族地区,而不是中原地区了。


【原文】

18–2–2 凡蚌孕珠,乃无质而生质。他物形小,而居水族者,吞噬弘多,寿以不永。蚌乃环包坚甲,无隙可投,即吞腹,囫囵不能消化,故独得百年、千年成就无价之宝也。凡蚌孕珠,即千仞水底,一逢圆月中天,即开甲仰照,取月精以成其魄。中秋月明,则老蚌犹喜甚。若彻晓无云,则随月东升西没,转侧其身而映照之。他海滨无珠者,潮汐震撼,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。

【翻译】

蚌孕育珍珠是从无到有。水族中其余形体小的,多被吞食掉,故寿命不长。但蚌则周身包以坚壳,无隙可入,即使被吞入腹内,也保持完整而消化不了,故独得百年、千年之寿而成无价之宝。蚌孕育珠在深水底,每逢月圆当空,蚌就开壳仰照,取月精以成珍珠。当中秋明月时,老蚌特别高兴,如果通宵无云,就随月东升西落的方向转动其身而来照取月光。有些海滨无珠,是因潮汐震撼,使蚌无安身静存之地。


【原文】

18–2–3 凡廉州池自乌泥、独揽沙至于青莺,可百八十里。雷州池自对乐岛斜望石城界,可百五十里。蛋户①采珠,每岁必以三月,时杀牲②祭海神,极其虔诚。蛋户生啖海腥,入水能视水色,知蛟龙③所在,则不敢侵犯。凡采珠舶,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,多载草荐于上。经过水漩,则掷荐投之,舟乃无恙(图18–1)。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,携篮投水。

【注释】

①蛋户:系过去对闽、广沿海水上居民的蔑称。

②涂本及诸本均作“牲杀”,误,今理校为“杀牲”。

③蛟龙:指鲨鱼、鳄鱼之类,海中并无蛟龙。

【翻译】

廉州(合浦)的珠池从乌泥、独揽沙以至青莺,约有一百八十里,雷州(海康)的珠池从对乐岛到斜对面的石城境内,约有一百五十里。沿海的水上居民每年必于三月采珠,到时杀牲畜祭海神极其虔诚。他们生吃海味,入水能审视水中的一切,知蛟龙所在,便避开不去侵犯。采珠船的形状比其余船宽阔而呈圆形,船上装有很多草垫。船经漩涡时则投以草垫,可安全通过。船上以长绳系住潜水人的腰部,持采珠篮沉入水中。

珠

图18-1 掷草垫防漩涡、没水采珠

18–2–4 凡没人以锡造弯①环空管,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,令舒透呼吸于中,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。极深者至四、五百尺,拾蚌篮中。气逼则撼绳,其上急提引上,无命者或葬鱼腹。凡没人出水,煮热毳急覆之,缓则寒栗死。宋朝李招讨②设法以铁为构,最后木柱扳口,两角坠石,用麻绳作兜如囊状③,绳系舶两旁,乘风扬帆而兜取之(图18–2)。然亦有漂溺之患。今蛋户两法并用之。

【注释】

①涂本作“湾”,今改为弯。

②李招讨:指李重诲(946—1013),金城人,宋太宗时任郑州马步都指挥使,累官至缘边十八砦招安制置使,见《宋史》卷二八○本传。

珠

图18-2 扬帆采珠、竹笆沉底

③薮内清氏认为此处所述水下引网的采珠法,与1911年起美国伊利诺斯州(Illinois)用以捕鱼、采珠的方法相同。但插图说明为“竹笆沉底”,正文则称“以铁为构”(以铁作成耙状框架),疑此处“铁”字或为“竹”字之误,暂不改动,供读者思考。

【翻译】

采珠人潜水带上锡制的弯管,管的末端开口对准其口鼻以便呼吸,另用软皮带子包在耳颈之间。最深可潜至四、五百尺,拾蚌放入篮中。呼吸困难时则摇绳,船上人急速拉上,命运不好的或许就要葬身于鱼腹。潜水人出水时,立刻以煮热了的毛毯盖在其身上,慢了就会冷死。宋朝的招讨官李某设法以铁作成耙状框架,架的后部用木柱接口,两边挂上石坠,框架四周套上麻绳网袋,再用绳将其系在船头两边,乘风扬帆兜取珍珠贝。但这种装置有漂失和沉溺的危险,现在水上居民则两种方法并用。


【原文】

18–2–5 凡珠在蚌,如玉在璞。初不识其贵贱,剖取而识之。自五分至一寸五分径①者为大品。小平似覆釜,一边光彩微似镀金者,此名珰珠,其值一颗千金矣。古来“明月”、“夜光”即此便是。白昼晴明,檐下看有光一线闪烁不定。“夜光”乃其美号,非真有昏夜放光之珠也。次则走珠,置平底盘中,圆转无定歇,价亦与珰珠相仿。化者之身受含一粒,则不复朽坏,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。次则滑珠,色光而形不甚圆。次则螺蚵珠,次官、雨珠,次税珠,次葱符珠。幼珠如粱粟,常珠如豌豆。琕而碎者曰玑。自夜光至于碎玑,譬均一人身,而王公至于氓隶也。

【注释】

①涂本作“经”,今改为“径”方通。

【翻译】

珠在蚌中,如玉在璞石中一样。蚌刚采出时尚不知其有无价值,待剖破后才知道是否有珠。直径从五分至一寸五分的是大珠,还有一种珍珠略呈扁圆,像倒放的锅,一边光彩略像镀金的,叫珰珠,一颗价值千金。这就是古来所谓“明月珠”、“夜光珠”。这种珠白天晴天时在屋檐下可看到一线闪烁不定的光。“夜光珠”是其美称,并非真有夜间放光的珍珠。其次是走珠,放在平底盘中滚动不停,价亦与珰珠相仿。传说死人口中含一颗,则尸体不腐烂,故帝王之家要用重金购买它。再次还有滑珠,色光而形不甚圆,其次还有螺蚵珠、官珠、雨珠、税珠、葱符珠。小的珠如小米粒大,通常的珠如豌豆。破碎的次珠叫玑珠,从夜光珠直到碎玑珠,好比人从王公到奴隶一样,分为不少等级。


【原文】

18–2–6 凡珠止有此数,采取太频,则其生不继。经数十年不采,则蚌乃安其身,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。所谓“珠徙珠还”①,此煞定死谱,非真有清官感召也我朝弘治中,一采得二万八千两,万历中一采止得三千两,不偿所费② 。

【注释】

①珠徙珠还:或曰合浦珠还。《后汉书·孟尝传》载合浦产珠,因官吏滥采,使珠蚌外迁,后孟尝就任太守,革除弊政,外迁的珠蚌又返回合浦。

②《明史》卷八二《食货志》载,明制广东珠池一般是数十年一采。弘治十二年(1499)岁歉、珠老,得最多,费银万余两获珠二万八千两。及万历年(1533—1618)又采,只得珠五千一百两。

【翻译】

珍珠的产生有一定限度,如果采取过于频繁,珠的生长就会来不及供应。只有经过几十年不采,使蚌能安其身繁殖后代,才能更多地孕育出珠。所谓“珠徙珠还”之说,是不通情理的杜撰,并不是真有受清官感召,使迁移的珠又返还的事。本朝(明朝)弘治年间(1488—1505)有一年采珠二万八千两,万历年间(1533—1619)有一年只采得三千两,得不偿失。

上一篇:宋子曰
下一篇: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