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6–14–1 凡绵羊有二种,一曰蓑衣羊①,剪其毳为毡、为绒片,帽、袜遍天下,胥此出焉。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国,作褐为贱者服,亦以其毛为之。褐有粗而无精,今日粗褐亦间出此羊之身。此种自徐、淮以北州郡,无不繁生。南方唯湖郡饲畜绵羊,一岁三剪毛夏季稀革不生。每羊一只岁得绒袜料三双。生羔牝牡合数得二羔,故北方家畜绵羊百只,则岁入计百金云。
【注释】
①绵羊是哺乳纲牛科绵羊 Ovis aries ,毛绵密,多白色,有细毛、半细毛、粗毛等类型。此处所说蓑(suō)衣羊即蒙古羊,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绵羊品种,外毛披散得像蓑衣一样。
【翻译】
绵羊有两种,一曰蓑衣羊,将其细毛剪下作成毛毡、绒片,遍布各地的毛线帽子和袜子,都以此为原料的。古时西北的羊没有传入中原,下层人作衣用的毛布,也是这种羊毛作的。毛布只有粗的而没有细的,今天粗毛布也有用这种羊毛作的。这种羊从徐州地区和淮河以北各地都大量饲养。南方只有湖州饲养绵羊,一年剪三次毛夏天毛稀,不长新毛。一只羊每年所剪的毛可作三双毛袜用料。能生羔的公母羊交配可生二只小羊,故北方家养百只绵羊,一年可收入百两银子。
【原文】
6–14–2 一种矞艻①羊 ②番语,唐末始自西域传来,外毛不甚蓑长,内毳细软,取织绒褐,秦人名曰山羊,以别绵羊。此种先自西域③传入临洮,今兰州独盛,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,一曰兰绒,番语谓之孤古绒,从其初号也。山羊毳绒亦分两等,一曰[扌刍] 绒,用梳栉 [扌刍] 下,打线织帛,曰褐子、把子诸名色。一曰拔绒,乃毳毛精细者,以两④指甲逐茎挦下,打线织成褐。此褐织成,揩面如丝帛滑腻。每人穷日之力打线只得一钱重,费半载工夫方成匹帛之料。若 [扌刍] 绒打线,日多拔绒数倍。凡打褐绒线,冶铅为锤坠于绪端,两手宛转搓成。
【注释】
①涂本作“芀”,当为艻。矞艻(yù lè)当为羭艻(yù lè)。
②矞艻(yù lè)羊:即羖 [羊+历] [羊+历](gǔ lì)羊,《本草纲目》卷五十《兽部·羊》引宋人苏颂《图经本草》云:“羊之种类甚多,而羊亦有褐色、黑色、白色者,毛长尺余,亦谓之羖 [羊+历] 羊。”又宋人寇宗奭《本草衍义》(1116)云:“羖 [羊+历] 羊出陕西、河东。”
③西域:指今新疆境内,唐代(618—907)时新疆少数民族东迁,将哈萨克种肥尾绵羊引入甘肃、陕西。
④涂本作“雨”,从杨本改为两。
【翻译】
另一种绵羊叫羖 [羊+历] 羊少数民族语。唐代末年从西北(今新疆)传来,外毛披散得不很长,但内毛细而柔软,可用来织绒毛布。陕西人叫山羊,以区别于绵羊。这种羊先从西北(今新疆)传到临洮(甘肃),现在唯独兰州养得最多,故细毛布均出于兰州,又叫兰绒,西北少数民族语叫孤古绒,是根据早期的叫法。山羊细毛绒也分两等,一曰 [扌刍] 绒,是用梳篦从羊身上梳下的,打线织成毛布叫褐子、把子等名称。另一种叫拔绒,是细毛中的精细的,用两指甲逐根从羊身上拔下,再打线织成绒毛布。这种毛布织成后,手摸布面就像丝帛那样光滑细腻。每人拔一天只能打出一钱重的线,费半年工夫才凑成一匹绒布用的毛料。若用梳梳绒打线,每天比拔绒多数倍。打毛布绒线用铅作成锤坠在线头上,用两手转动搓成绒线。
【原文】
6–14–3 凡织绒褐机大于布机,用综八扇,穿经度缕,下拖四踏轮,踏起经隔二抛纬,故织出纹成斜现。其梭长一尺二寸。机织、羊种皆彼时归夷传来名姓再详,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,中国无与也。凡绵羊剪毳,粗者为毡,细者为绒。毡皆煎烧沸汤投于其中搓洗,俟其黏合,以木板定物式,铺绒其上,运轴赶成。凡毡绒白、黑为本色,其余皆染也。其氍毹①、氆氇②等名称,皆华夷各方语所命。若最粗而为毯者,则驽马诸料杂错而成,非专取料于羊也。
【注释】
①氍毹(qú yú):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制造的有花纹的毛织地毯。此词于汉代已出现,《三辅黄图·未央宫》云:“规地以罽宾氍毹。”罽宾(Kashmir)即与新疆交界的克什米尔一带。
②氆氇(pǔ lǔ):藏语音译,藏族生产的斜纹毛织物,用作衣料,唐代以来为藏族地区主要毛织品。
【翻译】
织绒毛布的织机大于织布机,用八片综,让经线从此通过,下面与四个踏轮相连,每踏起二根经线,过一次纬线,所以织成斜纹。织机的梭子长一尺二寸。这种织机和羊种都是当时过来的新疆少数民族传来的姓名待详考,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,很少有内地的人参与这一行业。从绵羊身上剪下的细毛,粗的作毡,细的作绒。作毡时将烧沸的水浇在羊毛中搓洗,待其相互黏合后,将其铺在具有一定大小的木板上,用转轴赶压而成。白色和黑色是毡绒的本色,其余颜色都是染成的。氍毹、氆氇等名称,都是根据各地方言命名的。作毯子所用的最粗的毛,里面掺杂了劣种马的毛等料,并非都是取料于羊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