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袍、倭缎

【原文】

6–11–1龙袍:凡上供龙袍,我朝局在苏、杭。其花楼高一丈五尺,能手两人扳提花本,织过数寸即换龙形。各房斗合不出一手。赭、黄亦先染丝,工器原无殊异,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十倍,以效忠敬之谊。其中节目微细,不可得而详考云。

【翻译】

龙袍:供皇帝用的龙袍,我朝(明朝)的织造局设在苏州和杭州。生产龙袍的织机的花楼高达一丈五尺,由两名技术能手拿着设计好的花样提花,每织过几寸之后,便变换提织龙形图案的另一部分。龙袍由机房各部分工织造单独部分再拼合而成,不是出于一人之手。所用的丝先染成红、黄等色,所用工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只是人工和成本要增加数十倍,以表示忠敬之意。其中细节繁多,不可详考。


【原文】

6–11–2倭缎:凡倭缎①制起东夷,漳、泉海滨效法为之。丝质来自川蜀,商人万里贩来,以易胡椒归里。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。盖质已先染,而斫线②夹藏经面,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。北虏互市者见而悦之。但其帛最易朽污,冠弁之上倾刻集灰,衣领之间移日损③坏。今华夷皆贱之,将来为弃物,织法可不传云。

【注释】

①倭缎:此处指带有金属线的天鹅绒,或称漳绒。其制法是否起于日本国,恐有疑问。明神宗朱翊钧(1563—1620)的皇陵定陵中在1956—1958年代曾出土天鹅绒类织物。

②原文作“绵”,误。从技术上看,此处应剪(斫)铜线夹织到经线里,故应改作线,为铜线之省义。

③涂本误“捐”,从杨本等改为损。

【翻译】

倭缎:倭缎制法起自日本国,福建漳州、泉州沿海地区曾加以仿制。其丝的原料来自四川,由商人万里贩来,换易胡椒而归。其织法亦自日本国传来,先将丝料染色作为纬线,再将剪断的铜线夹织到经线中,织过数寸经丝后将织物刮成黑光。东北满族地区的商人见到这种织物很是喜欢。但因其最易污损,作成的帽子戴上后很快积聚灰尘,作成衣领穿不几天就损坏。现在各地都不看重,将来或许被淘汰,其织法也未必会流传下去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