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
14–3–1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①。取桐油、清油、猪油烟为者,居十之一。取松烟为者,居十之九。凡造贵重墨者,国朝推重徽郡人。或以载油之艰,遣人僦居荆、襄、辰、沅,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。其墨他日登于纸上,日影横射有红光者,则以紫草②汁浸染灯芯而燃炷者也。凡爇油取烟,每油一斤,得上烟一两余。手力捷疾者,一人供事灯盏二百副。若刮取怠缓则烟老,火燃、质料并丧也(图14–4)。其余寻常用墨,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,然后伐木。凡松香有一毫③未净尽,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。凡松烟流去香,木根凿一小孔,炷灯缓炙,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(图14–5)。

【注释】

①墨主要由烧松木、桐油等有机含碳物质而产生的烟灰,即碳黑Carbon black制成。

②紫草:紫草科植物 Lithospermum officinale ,其根可作紫色染料。

③涂本原作“毛”,今改为毫。

【翻译】

墨是由物质燃烧后的烟灰凝聚而成的。用桐油、菜子油、猪油烧成的烟灰制的墨占十分之一,而取松烟造成的墨占十分之九。制造贵重的墨,在本朝(明朝)首推徽州(今安徽歙县)人。他们由于桐油运输困难,便派人去湖北江陵、襄阳与湖南辰溪、沅陵客居,以其廉价桐油就地烧成烟灰带回制墨。用这种墨将字写在纸上,在日光下从侧面看墨色有红光的,是用紫草汁浸灯芯后点灯所烧成的烟造成的。烧桐油取烟时,每一斤油得上等烟灰一两多。手力快的,一人可看管二百盏灯。如果刮烟怠慢,烟烧过头,就会白白浪费灯油和原料。其余寻常用墨,都是由松烟做成的。可先将松树树脂流去,然后伐木。只要松香有一点没有流净,造成的墨最后总有研不开的滓子。流去松香之法,在树根凿一小洞,点灯慢慢焚烧,则整个树干中的松脂因为受热都倾流而出。

图14-4 燃扫清烟

图14-5 取流松液、烧取松烟

14–3–2 凡烧松烟,伐松斩成尺寸,鞠篾为圆屋,如舟中雨篷式,接连十余丈(图14–5),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。隔位数节,小孔出烟,其下掩土、砌砖先为通烟道路。燃薪数日,歇冷入中扫刮。凡烧松烟,放火通烟,自头彻尾。靠尾一、二节者为清烟,取入佳墨为料。中节者为混烟,取为时墨料。若近头一、二节,只刮取为烟子,货卖刷印书文家,仍取研细用之。其余则供漆工、垩土之涂玄者。

【翻译】

烧松烟时,将砍伐下的松木截成一定尺寸,再在地上用竹条作成圆顶棚屋,形状像船上的雨篷,逐节接连成十余丈长。其内外与接口处,均以纸及席子糊固。每隔数节便留一小孔出烟,竹棚下接地处要盖上泥土,里面砌砖时要事先留出烟道。将截短的松木放在棚内燃烧数日,停烧,冷却后进去扫刮松烟。烧松烟时,点燃松木与放烟都是从头节开始,再逐节进行,一直到尾节。尾部的一、二节中结成的是清烟,是制作优质墨的原料。中部各节内为混烟,用以作一般墨料。最前面的一、二节内,只能刮取烟子,卖给印刷书籍的坊家,仍要研细使用,其余则供漆工、粉刷工做黑色颜料使用。


【原文】

14–3–3 凡松烟造墨,入水久浸,以浮沉分精悫。其和胶之后,以槌敲多寡分脆坚。其增入珍料与漱金、衔麝①,则松烟、油烟增减听人。其余《墨经》②、《墨谱》③,博物者自详,此不过粗记质料原因而已。

【注释】

①麝:有蹄目鹿科牡麝 Moschus moschiferus 腹部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,上等香料。

②《墨经》(1100):宋代人晁贯之所著,全一卷,叙述墨锭的源流及制造。

③《墨谱》(1095):宋代人李孝美著,三卷,论采松、烧烟及制墨甚详。

【翻译】

将制墨的松烟放入水中久浸,以浮沉情况区分精粗。松烟与胶调和固结后,以捶敲打,根据敲击的多少区分坚脆。至于向墨中加入珍贵材料与烫上金字、填入麝香,则松烟、油烟都可随意加多加少。其他问题均载入《墨经》、《墨谱》,要求得到更多知识的人可自行研究,此处不过粗记原料、制法而已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